的惊讶,到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每天飞来飞去的大型运输飞艇,将一个个装满泥沙的坝体吊运过来,像堆迭积木一样建造在堤坝。

    看起来这种堤坝好像不太靠谱。

    但如果大坝的宽度达到几公里呢?

    没有错,渤海湾沿海的大坝宽度设计标准为至少5公里。

    除非附近有高于海拔30米的地方,不然都要堆满5公里的宽度。

    如此一来,哪怕是普通的重力坝,也可以阻挡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水压冲击。

    而这些堤坝上面,可以作为新的农田、果园、道路和居民区。

    不断被抽沙的黄河下游河道,则会成为一条更深的新河。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个人造湖泊。

    官方已经在计划,将漠南的一部分沙漠改造成为农田之后,作为齐鲁省、冀省、豫省移民的安置区。

    因为官方计划在黄河下游沿线,建设15到20个大型的人工湖泊,这些湖泊的位置,就是一些低洼的地区,或者古湖泊遗址。

    这些人工湖泊既可以储存夏季暴雨的降水,同时可以调节华北平原的气候,挖掘出来的泥沙还可以作为沿海堤坝的原材料。

    虽然损失了一部分平原,但比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洼地区,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了。

    至于这些人工湖泊会不会吸空黄河,其实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因为目前渤海湾各地的海水淡化工厂,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到时候源源不断淡水注入这些湖泊,反而可以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至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降水,其实中科院的很多科研团队对于这个趋势的研究,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论。

    大家都不敢打包票,说全球变暖,华北平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降水。

    因为现在全球气候突变,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出现,让天气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起来。

    如果以一年的尺度来看,可能华北平原的降水量确实增加了。

    但如果以月度的尺度来看,可能会出现夏天的雨季暴雨倾盆,冬天的旱季干燥无雪。

    这种情况反而更加致命。

    要知道华北平原可是普遍种植冬小麦,冬小麦在冬天需要下雪,而且下雪量必须比较大才可以。

    要是华北平原冬天不下雪,冬小麦的收成将非常差。

    因此现在建设一批人工湖,也是为了应对这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