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在于,只有当《圣经》的数量多到足以让中间阶层群体接触到,中间阶层的教士或市民才能够提出【唯独圣经】这条改革纲领,并且将之落实。
否则的话,从未接触过《圣经》的群体,根本无从谈起利用《圣经》权威反驳罗马教廷这件事。
只会是那些实质上拥有圣经的主教群体,借助对《圣经》的垄断,愈发权威而腐朽并我行我素。
这也是为何15世纪胡斯派教义,虽然有宗教改革意愿,但却并未大规模泛滥,也并未明确提出【唯独圣经】的原因之一。
而且,按照盖里斯某些未曾明确透露的意思来说,大规模印刷《圣经》亦或《古兰经》,实质上也是一次掺私货的机会。
当应刷机技术成熟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又一次汇编圣经的时机。
只要盖里斯版的《圣经》亦或《古兰经》数量,能铺货到比其他教派更多,那么谁才是正统呢?
这个时机的把控,就需要有所准备。
前期的技术储备可以由教团独自进行,但后续的商品分销,却离不开地中海上的那些商贸城邦。
自然也需要康拉德来作为中间人。
经过这么一年的试验与制作,提尔的活字印刷技术,差不多算是成熟了。
同天朝不同,印刷术在蒙古西征中传入西方后,并没有显著的铺开。
对于雕版印刷技术,无论是中东阿拉伯文明又或者基督教文明,都多少有些水土不服,仅在相对狭小的范围里采用。
直到活字印刷技术被古腾堡采纳并且改进之后,才爆发出难以想象的火花。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直白:汉字太多,字母足够少。
因此,盖里斯给教团的建议便在于跳过雕版印刷,直接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这项技术说复杂,实则也是一点都不简单。
对于教团下属的铁匠们来说,这都花了近一年的功夫,才算是按照盖里斯留下的方案摸索出来一个勉强能用的版本。
螺旋压印机,倒没什么复杂的,就是采用了葡萄酒榨汁的螺旋压机原理,是现成的技术。
可油墨配方,还有活字的制造过程,才是费尽心思。
后世的古腾堡开发了一种适合印刷的油基油墨,主要由植物油、松香和碳黑混合而成。这种油墨比传统的水基墨更黏稠,能均匀地附着在金属活字表面。
盖里斯并不了解这种油墨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