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这书童真是大胆。

    但当他走近一看,却不由得大为惊叹。

    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眼中的怒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钦佩与惊喜。

    原来,不知是哪位高人,竟巧妙地将字的顺序调整了一下,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

    这一改,原本低俗的语句瞬间变得充满了哲理,蕴含着一种警醒世人的深意。

    郑板桥站在书画店前,微微仰着头,眼睛紧紧盯着那幅字。

    脸上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舒缓,仿佛在与这几个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捋了捋自己的胡须,轻轻点头,心中对那位改动者充满了钦佩。

    他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有时候并非完全取决于创作者本人。

    那些懂得欣赏和再创造的人,也能为作品注入新的灵魂。

    而那个原本想拿字卖钱的书童,这次却无意中促成了这样一次奇妙的转变,也让郑板桥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理解。

    从此,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谈。

    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郑板桥和那句充满智慧的小处不可随便。

    “乾隆十二年,郑板桥临时调到济南协助侍讲学士德保主持山东乡试。”

    “乾隆十三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被任为书画史随行。”

    “之后,朝廷派大学士高斌、左都御史刘统勋办理山东放赈事宜,郑板桥随行巡视。”

    “乾隆十四年,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

    “乾隆十六年,二月海水溢,板桥到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乾隆十七年,郑板桥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同年年底,郑板桥因病去官。”

    “郑板桥在为官期间,郑板桥有诗歌《道情十首》《逃荒行》《还家行》以及自叙传《行书板桥自叙》。”

    “乾隆十八年春,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去官后离开潍县。”

    “离开潍县之时,郑板桥的整个家当只用了三头驴子驮着。”

    “一头驮着自己,一头驮着两夹书和一把阮咸,一头驮着在前引路的小差役。”

    “去官以后,郑板桥回到了兴化老家。”

    “为了养家,又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乾隆十九年春,郑板桥应杭州太守吴作哲之邀再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