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做到公心。

    结果枉费了王阳明先生的一片苦心,大明王朝终究亡于文人官僚集团的私心。

    清朝初期的儒家思想,诞生于明末的痛定思痛。

    儒学大家反对理学的空谈,开始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

    研究的领域不局限于经学,把研究领域扩张到天文、地理、吏治等领域。

    虽然实学在清初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清廷一直压制,逐渐走向青黄不接。

    直到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逐渐发展起来。

    代表人物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

    在思想方面,曾国藩谨守中庸之道,对国家的发展持务实平和的态度。

    大清儒家发展规律,在和平时期,儒家都是以理学为主。

    到动荡时期才会逐渐务实,两者交替发展。

    在自然科学发展上,也偶尔有重视的学者。

    但是由于清廷不提倡,一直重道不重器,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历史步入近代之后,儒家的价值体系仍然制约着社会的进程。”

    “在走向近代的艰难跋涉中,儒学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回应,并多次重演着挫折与复兴的悲剧。”

    “这深刻地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复杂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思考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

    “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

    “五四时期,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在近代,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

    “这种近乎悖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也蕴含着对近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

    “在近代,儒学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又获得了新的认同。”

    “尽管历史的选择不同,但所围绕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儒学与近代的关系。”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传统。”

    “对儒学的态度固然可以各异,但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五四运动以来的批判思潮对儒学作了多方面的清算,并以强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思想对近代化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

    “但同时却忽视了儒学的多重意蕴,并或多或少表现出简单否定的趋向。”

    “不仅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而且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