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病。

    这个时期,苏毛产业朝着重化学工业调整,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钢铁、汽车、电子和航空航天等其他重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同时,轻工业被放弃,至于土地,那更是可有可无。

    面朝黑土背朝天难么辛苦,反正有钱可以买粮食,干嘛要种地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一个四面围剿的战略铺开。

    第一个战略就是反向石油冲击战略。

    1985年,里根政府与沙特阿拉伯达成协议。

    协议之前,沙特石油产量一直维持在日产不足200万桶水平,协议后,日产量迅速飙升至900万桶。

    而科威特也是美国盟友之一,无视欧佩克的配额限制,自行增产,日产能迅速提高到了800万桶/日。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石油生产能力迅速得到了刺激。

    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是300万桶,里根上台后,产量也是与日俱增,到了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已经增加到800万桶。

    跟着就是广场协议展开。

    一直以来,曰本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靠着廉价日元吃饱喝足,特别是毛子人人都爱曰本的丰田和索尼,东芝和佳能。

    相机,录音机,汽车,电视机。

    成为必需品。

    失去了轻工业市场,日元升值,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系,又和毛子相邻,卢布立马就承受了巨大的汇率压力。

    而另一方面,大量石油注入国际市场,国际油价就一直在下跌,对已经完全依赖石油出口的苏毛来说打击太重了。

    仅仅一夜,苏联就亏了100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以每桶石油的价格下降1美元计算,仅仅莫斯科石油公司每年收入都会减少5~10亿美元。

    而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和石油的价格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石油价格的急剧下跌也使天然气价格开始下跌,苏毛在天然气出口方面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但美国方面的第二个杀招还是广场协议。

    日德经济实力强大,能够承接当下美国已经濒临崩溃的经济,如此一来,美国就可以量化宽松来放水刺激经济,同时也削弱苏毛持有外汇的购买力。

    三分之二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这些外汇主要用于进口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食品。

    忽然收入断流腰斩,外汇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立刻就造成了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