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歉!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情!刚才接到情报部电话,苏毛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确定性?”

    “苏毛?”

    “是的。”约翰.温伯格点点头,示意秘书将会议室的投影设备打开:“原油在今天失去了控制在疯狂攀升,也因此,苏毛左派势力可能会成为不确定性。”

    “难道不是公司或者其他财团推高的油价?”

    “不是。除了科威特方面,今天主要是受到了曰本方面的影响,有个家伙和住友财团签了一笔大宗原油协议,每日高达一千桶石油的超级赌注。”

    自从冷战开始。

    东西方阵营形成经济和意识壁垒,随着柏林墙的建立,华约国和西方国家,就将整个地球分割成了阴阳两半。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苏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不得不拉拢周边国家来对抗西方。

    直到60~70世纪年代,苏毛迎来了其经济状态的最佳时期——西伯利亚发现了巨大的油气田,第三巴库”正式诞生。

    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国际石油价格翻了好几番。

    当时苏毛政府每次投资西伯利亚油田1卢布,3~4年之内就可以获得30~40卢布的利润。

    在这种高回报的刺激下,苏毛的石油开采量一次又一次地增加:1960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为一点四七九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4%;1

    1980年整个苏毛的年总产量是六点零三二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9.5%。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产量的增加,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

    在这个时期。

    有一部电影叫做《机组成员》,它反映了苏毛80年代的生活条件:当时,对于毛子来说,他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通过购买外国日用品——曰本高科技的录音机和电视机、西欧的衣服和香烟。

    为了维持人民的这种“高质量生活”,苏联石油出口在开采量中的比例正在增加:1970年为25.8%、1980年为27.7%、1987年为29.1%。

    这种“大家都很高兴”的局面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油价会一直上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稳定下来。

    这等于告诉人们,美好的一天永远不会过去。

    既然资源出口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为什么还要种田,搞其他行业呢?

    于是苏毛得了一种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