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来自华裔博客影评人艾米莉-陈的文章,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展开了分析报道。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从奥利弗奖到托尼奖成就egot的可能,从戛纳影帝到威尼斯成就影帝大满贯的可能,从“超脱”到“爆裂鼓手”的作品选择……全方位地对蓝礼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剖析,艾米莉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普遍也非常犀利的观点——
“即将在今年十一月年满二十四岁的蓝礼-霍尔,是否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一个死胡同之中?”
这不是一次抨击,而是一次评估。
文章之中,艾米莉以马龙-白兰度和妮可-基德曼作为范例,分析了蓝礼的职业生涯选择。
马龙-白兰度无疑是好莱坞黄金年代最为顶级的一位演员,1950年到1960年期间,也就是马龙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期间,整整十年,他征服了整个好莱坞,连续四次一共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表演与票房双赢,他就是当时绝对的顶级巨星。
但进入六十年代之后,他却面临了职业生涯的最大危机。
整整十二年时间里,只有“叛舰喋血记”一部作品可以算是成功之作,但这部电影漫长的拍摄周期和昂贵的制作费用却让米高梅电影公司不堪重负,随后一场电影官司让马龙变得怪癖孤独、沉默寡言,几乎与世隔绝。
那时,他变得玩世不恭,成为好莱坞最著名的“浪/子”。
他曾经创办电影公司,计划让斯坦利-库布里克来执导一部新作,但二者性格不合,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分歧严重,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马龙就开除了库布里克,不久之后电影公司也宣告失败。有整整三年时间,他几乎彻底销声匿迹。
进入七十年代之后,谁都没有想到,已经被宣布为票房毒药的马龙又恢复了往日荣耀。1972年,他四十八岁的时候接拍“教父”,不仅答应了二十五万美元的片酬——大约只是此前的零头,甚至同意了对于他如此级别演员来说堪称侮辱的试镜。
结果,这部作品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功,并且帮助他摘下了第二座奥斯卡小金人。
在那之后,“巴黎最后的探戈”、“现代启示录”等作品都成为了传世经典。
妮可-基德曼也同样如此,2002年,一部“时时刻刻”成功地让她登顶了奥斯卡影后,在那之后她的事业就陷入了迷茫状态。
随后的“冷山”和“狗镇”还取得了不俗的反馈,但“复制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