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大戏骨 >
    
陆续续都将全部售磐。这是“娱乐周刊”自2008年奥斯卡特刊之后,第一次卖出了三十万本以上的杂志,销量之出色,让整个杂志社上上下下都喜笑颜开。

    从网络到现实,从虚拟到真实,从娱乐行业到其他行业,“蓝礼-霍尔:那个欺骗了全世界的男人!”这篇文章,正在以光速的姿态传播开来,根本不需要二十四小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已经听说了这个新闻,并且加入讨论。

    而接下来,事情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根本停不下来。

    记者们甚至没有时间采访蓝礼,也没有时间致电安迪,因为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对康奈尔的这篇专题给予报道和回应:赞同还是反对,肯定还是鄙夷,讨论还是围观……

    在网络时代,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转发这样的劲爆新闻,忠实订阅者们立刻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了,大失所望,订阅率和关注度的下滑速度远远超乎想象。所以,他们必须先转发、先回应,哪怕是“观望”的中立立场,他们也必须撰写稿件、发布稿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才能进一步追踪新闻。

    于是,接下来十二个小时时间里,网络呈现出如此一派景象:

    “蓝礼-霍尔,他真的是骗子吗?”

    “炒作高手?谎言高手?还是真正的清白?”

    “人红是非多?还是事情并非空穴来风?快速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正在面临质疑。”

    “树大招风,强势崛起的背后,蓝礼-霍尔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蓝礼-霍尔=小弗兰克-阿巴内尔?历史上最帅气的诈骗犯,历史上最绅士的谎言者。”

    “年仅二十二岁。蓝礼-霍尔的成功秘诀:恶意炒作?还是实力使然?”

    ……

    这些相关新闻全部都是源自于“娱乐周刊”专题报道而衍生出来的,为了保持客观,记者们在转载新闻时,要么是放弃评论,仅仅只是转载;要么就是提出不同的观点,留下一大串问号。

    但今天,或多或少地,记者们的转载标题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似乎大部分人都已经先入为主的假设,康奈尔这篇报道是正确客观的,只是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求证罢了。

    不仅仅因为康奈尔撰写专题的手法,足够高明;还因为过去这两年时间里,记者们在蓝礼的面前可没有少吃亏,撇开去年的“西雅图远征队”不说,在其他场合里,记者与蓝礼的交锋也总是力不从心。

    更何况,内心深处,记者们对蓝礼始终憋着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