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元气恢复,自然可以北上包围襄阳,签订城下之盟,可不战而定襄阳,又可以罢兵止戈,从此两国安堵,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吴潜大怒,正要开口痛斥的时候,微微抬眼看了一眼御座上的人主,皇帝却并没有急着反驳,反而慢慢的做了下来,情势稍有缓和,皇权和士大夫的矛盾又再度浮出水面,要遏制郑云鸣只有趁现在,不然等他北入中原,势力扩张,纵然是唐宗宋祖这等贤君也控制不得了。
但吴潜依旧只有愤怒,若是说这二十年来郑云鸣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当属建立了士大夫为天下计的思想,所谓为天下计,亦即将士子阶层变成江湖和庙堂的平衡器,这个理想很遥远,但已经造成了实质影响,在这样的思想的推进下,皇权和相权实际上在这二十年里都不同程度的弱化了,若是天下都想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都无法以自身的意愿阻挡。所以真正精明的官员,是民意浪潮中的弄潮儿,而不会选择做一块挡在前面的顽石。丁大全自谓才智超凡,平素里并不将愚夫愚妇的议论当真对待,在一般的事务上固然无妨,但此等大事面前当先跳出来唱反调,真可谓是自掘坟墓。
他大声禀奏道:“虏酋毙命,大军覆没,正是我军北伐收复祖宗基业的千古难得的良机,这个时候提出换帅,非为敌虏暗通款曲奈何!臣请立时诛杀此贼,然后陛下下圣旨,诏谕郑云鸣统帅大军,趁势北伐,则陛下万世之功可成,千古之名可就,伏请陛下圣裁。”
皇帝当然明白这当中的关节,二十年以来,他穷尽各种手段以平衡下面的各种势力,意图维护皇权的复兴,因为在史弥远掌权之下担任傀儡皇帝的岁月,给他造成了足够深的伤痕,所以他会使用郑云鸣去压制四明山党人,然后又用贾似道去钳制郑云鸣,他甚至大力扶持董宋臣和皇城司,要不是汉唐的宦官名声太臭使得宦官不得干政成为天下的共识的话,他简直要乞灵于宦官政治和特务手段来对抗越来越强大的新党势力了,但一切的努力不但没有挽回皇权衰落的颓势,反而眼见得皇帝能够干涉的事务范围正在慢慢缩减。他也不明白当中的关节,郑云鸣主政的时候甚至还让渡了一部分相权给皇帝,跟独断专行的史弥远比起来,简直比圣人更圣人,但一切的结果,反而使得他这个皇帝更加的有名无实了。
但即便如此,皇帝并不是一个在大事上糊涂的人,在这一点上他颇有高宗的风范,能够在群臣和天下面前拿得住大主意,是作为一个贤明之君最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决断国家气运的时候,
吴潜大怒,正要开口痛斥的时候,微微抬眼看了一眼御座上的人主,皇帝却并没有急着反驳,反而慢慢的做了下来,情势稍有缓和,皇权和士大夫的矛盾又再度浮出水面,要遏制郑云鸣只有趁现在,不然等他北入中原,势力扩张,纵然是唐宗宋祖这等贤君也控制不得了。
但吴潜依旧只有愤怒,若是说这二十年来郑云鸣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当属建立了士大夫为天下计的思想,所谓为天下计,亦即将士子阶层变成江湖和庙堂的平衡器,这个理想很遥远,但已经造成了实质影响,在这样的思想的推进下,皇权和相权实际上在这二十年里都不同程度的弱化了,若是天下都想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都无法以自身的意愿阻挡。所以真正精明的官员,是民意浪潮中的弄潮儿,而不会选择做一块挡在前面的顽石。丁大全自谓才智超凡,平素里并不将愚夫愚妇的议论当真对待,在一般的事务上固然无妨,但此等大事面前当先跳出来唱反调,真可谓是自掘坟墓。
他大声禀奏道:“虏酋毙命,大军覆没,正是我军北伐收复祖宗基业的千古难得的良机,这个时候提出换帅,非为敌虏暗通款曲奈何!臣请立时诛杀此贼,然后陛下下圣旨,诏谕郑云鸣统帅大军,趁势北伐,则陛下万世之功可成,千古之名可就,伏请陛下圣裁。”
皇帝当然明白这当中的关节,二十年以来,他穷尽各种手段以平衡下面的各种势力,意图维护皇权的复兴,因为在史弥远掌权之下担任傀儡皇帝的岁月,给他造成了足够深的伤痕,所以他会使用郑云鸣去压制四明山党人,然后又用贾似道去钳制郑云鸣,他甚至大力扶持董宋臣和皇城司,要不是汉唐的宦官名声太臭使得宦官不得干政成为天下的共识的话,他简直要乞灵于宦官政治和特务手段来对抗越来越强大的新党势力了,但一切的努力不但没有挽回皇权衰落的颓势,反而眼见得皇帝能够干涉的事务范围正在慢慢缩减。他也不明白当中的关节,郑云鸣主政的时候甚至还让渡了一部分相权给皇帝,跟独断专行的史弥远比起来,简直比圣人更圣人,但一切的结果,反而使得他这个皇帝更加的有名无实了。
但即便如此,皇帝并不是一个在大事上糊涂的人,在这一点上他颇有高宗的风范,能够在群臣和天下面前拿得住大主意,是作为一个贤明之君最重要的基础,在这个决断国家气运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