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周转期极短,最快的可以在一两天内就资金回笼。”

    张大山:“是的,你们这里百业俱兴,正当蓬勃发展的新兴时期,确实是千年难遇的好商机!”

    张大山:“正因为大环境下新经济的兴起,就出现了工厂产品积压而零售商货源不足的奇怪现象,批发公司适逢其时,衔接了上下游的需求,成为供应链中的中间环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暴利的产生也就不奇怪了。

    我惊讶的发现,批发公司的利润竟然比我们零售商的利润还多。

    吉昌公司从农村的承包责任制里得到启发,首先推出业绩与工资挂钩的管理方法,员工为了多得薪水,拼命想办法提高业绩。

    吉昌公司赚了大钱,也让地方得到了大量的税金,员工拿到了高于别单位两至三倍的工资,三方都得利,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谁都没理由不乐意。

    吉昌公司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工作效率又那么高,天天在扩大经营,从只有十几个员工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员工,员工增加了七八百倍,公司扩大了多少,利润增加了多少,可想而知。

    李总的眼光是超前的,新产品还没出厂,他就能预测出哪些商品是畅销的,提前就与生产工厂签订了合同。他的信息是灵通的,哪里有什么工厂在生产什么新产品,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工厂生产新产品,总是需要一段时期费大力气来宣传推广。对于工厂来说,有人提前就来订货,当然会大力欢迎,而且会大让利。吉昌公司就是这样一直行走顺风船,直达藤王阁。”

    张大山:“你这一说,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个李明能创造出这样匪夷所思的奇迹来,和他一起合作的伙伴当然会跟着占便宜。这个吉昌公司的股东还有谁。”

    张玫:“我刚刚说过,公司里的另两个大股东——湘州针织厂、东县信用社,这两个股东除了各出了一百万元原始股金外,什么事都不用做,就各赚了一亿财富了,真是天上掉黄金!”

    张大山:“有机会我们大华公司也要与他合作一把,沾沾他的好运气!”

    张玫:“好啊,吉昌公司筹划成立外贸部,就是专门做外贸的。我是外贸部长,伯父伯母,侄女还从没做过外贸,你们要帮我一把,让侄女做出些成绩来,别让人看笑话。

    说实在话,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谁也不怵,就是比不上这个家伙,模拟考试次次都是老二,成了个百年老二,气死我了。

    光这样也还罢了,老二就老二吧,可偏偏命运还要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