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兴安岭里面,跟肃慎人对阵,四千无当飞军折损大半,他们射杀的肃慎人不足一千。
有人劝吕布就此罢兵,吕布以大国尊严岂能被如此龌蹉小部落所羞辱,实际上是想彻底消除汉人最大的威胁,他发誓,宁可赔上四万条命,也要灭了肃慎一族,他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再戴上猪尾巴。
不过肃慎人藏身之地尽是深山洞穴,又在茫茫大兴安岭里,就算吕布把十万大军全散入大山里,短时间里也无济于事。
此时吕布的义子陆逊得知吕布的窘境,派了六千山越兵前来,山越人也是惯常山林作战,又擅长毒箭,用来对付肃慎再好不过。
陆逊还在讨伐山越,三年了,一边讨伐一边整编,估计还需要三四年才能彻底消除山越的隐患。
演义上对山越祸患一笔带过,实际上,东吴政权一直花费了近半力量在平定山越。
自孙权继兄执掌江东以来,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总体是建立在防守反击基础上的,但凡主动出击的战斗,如濡须之战合肥之战,大多以失利告终,即便后来的石亭大捷,也凭的是诱敌深入致胜,卒至王浚楼船下吴亡国前的八十年岁月里,造成一种“敌不能渡江,我不能越淮”的格局,如果将原因单单归咎于吴政权不思进取上,有片面之嫌,除了外线不擅平野作战外,内部的心腹之患-山越问题久而未决也是重要的客观不利因素。
山越,是聚居在江南山丛中的蛮夷部落,也就是《三国演义》内所述的东吴山贼,东吴匪患的猖獗通过宣城周泰救孙权事便可体会到,那一战周泰身中十二枪,若非神医华佗,堪堪送命,不光是周泰,几乎所有的东吴名将都参与过从讨山越的战斗,但看《三国志吴书》就有陆逊治会稽、吕蒙击庐陵、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贺齐伐上饶、吕范平鄱阳等,余者在韩当、凌统、蒋钦、董袭、全琮等传中也均可找到这方面记录,而黄盖更是一生的武功差不多全报废在山越身上,因此孙权主政前期七八年间,外线用兵仅仅是对付黄祖的复仇行动,大部分时候都在做“分部诸将,镇抚山越”的工作。演义三十八回内说到“东吴各处山贼,尽皆平复”,此话不确,其实山越问题根没有肃清,因为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的性使然,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令孙权头痛不已,是以他不敢倾全力外御。
《三国志吴书》有一卷是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钟离牧传,之所以将这五人列在一起,也是拜山越所托,卷尾评语说得很清楚:凡此诸臣,皆克宁内难,绥静帮域者也;而这五人同又是东
有人劝吕布就此罢兵,吕布以大国尊严岂能被如此龌蹉小部落所羞辱,实际上是想彻底消除汉人最大的威胁,他发誓,宁可赔上四万条命,也要灭了肃慎一族,他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再戴上猪尾巴。
不过肃慎人藏身之地尽是深山洞穴,又在茫茫大兴安岭里,就算吕布把十万大军全散入大山里,短时间里也无济于事。
此时吕布的义子陆逊得知吕布的窘境,派了六千山越兵前来,山越人也是惯常山林作战,又擅长毒箭,用来对付肃慎再好不过。
陆逊还在讨伐山越,三年了,一边讨伐一边整编,估计还需要三四年才能彻底消除山越的隐患。
演义上对山越祸患一笔带过,实际上,东吴政权一直花费了近半力量在平定山越。
自孙权继兄执掌江东以来,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总体是建立在防守反击基础上的,但凡主动出击的战斗,如濡须之战合肥之战,大多以失利告终,即便后来的石亭大捷,也凭的是诱敌深入致胜,卒至王浚楼船下吴亡国前的八十年岁月里,造成一种“敌不能渡江,我不能越淮”的格局,如果将原因单单归咎于吴政权不思进取上,有片面之嫌,除了外线不擅平野作战外,内部的心腹之患-山越问题久而未决也是重要的客观不利因素。
山越,是聚居在江南山丛中的蛮夷部落,也就是《三国演义》内所述的东吴山贼,东吴匪患的猖獗通过宣城周泰救孙权事便可体会到,那一战周泰身中十二枪,若非神医华佗,堪堪送命,不光是周泰,几乎所有的东吴名将都参与过从讨山越的战斗,但看《三国志吴书》就有陆逊治会稽、吕蒙击庐陵、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贺齐伐上饶、吕范平鄱阳等,余者在韩当、凌统、蒋钦、董袭、全琮等传中也均可找到这方面记录,而黄盖更是一生的武功差不多全报废在山越身上,因此孙权主政前期七八年间,外线用兵仅仅是对付黄祖的复仇行动,大部分时候都在做“分部诸将,镇抚山越”的工作。演义三十八回内说到“东吴各处山贼,尽皆平复”,此话不确,其实山越问题根没有肃清,因为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的性使然,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令孙权头痛不已,是以他不敢倾全力外御。
《三国志吴书》有一卷是贺齐、全琮、吕岱、周鲂、钟离牧传,之所以将这五人列在一起,也是拜山越所托,卷尾评语说得很清楚:凡此诸臣,皆克宁内难,绥静帮域者也;而这五人同又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