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年楷书后,从临摹到有自己的风格,费尽了心思,到最后,吕布在书法界也俨然是独具风格的一代大家,毕竟吕布的书法力透纸背狂放恣肆,有着钟繇无法企及的霸气,吕布成了有名的书法家后,也开始热衷给各种各样的建筑题词了,而换做之前,他是绝对不敢献丑的。

    简体字的推广如火如荼,普通话的推广也丝毫不慢。

    东汉时期的普通话以洛阳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原是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隋炀殿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吕布也不可避免地沿用洛阳话为普通话,他倒是想用北平话做普通话,但是此时的北平人讲得方言跟一千八百年后迥然不同。根本不是一脉传承的,毕竟北平那个地方在历史上”重生吕布一统三国”被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清人频频占据过,夹杂了太多外来的语音,变异太大了。

    因为从东周到chun秋战国再到东汉,大部分时候的官方用语都是洛阳话,所以吕布在推行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过程中,并未遇到太大阻力。

    吕布开始只规定了两点,以后不论是招官吏还是招兵。不会说普通话的一律不要;不会说普通话的一律不得入洛阳城,这两点就督促大部分汉人都努力地学说普通话。

    吕布后来发现那些偏远地方的中下层民众生活富足起来以后。发现官员的权力被吕布限制得死死的,他们也懒得当官,更不想跑那么远去洛阳城,结果距离洛阳千里外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以方言为主。

    吕布非常不满,他偏执地希望,将来的大中华地区只有一种文字。只有一种语音,他不想再听到那些听不懂的鸡同鸭讲的鸟语,所以随着他权力越来越大,他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越来越严,先是颁下一个法令“所有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一个月罚十钱”。对于这么轻的罚款,很多偏远地区的人都不以为然,后来这个法令逐步严厉到“不会说普通话的人一个月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