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吾父耶和华 >
    
    游牧一词,其实可以指代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逐水草而居,一种是季节性的固定牧场。

    对于前者而言,土地私有制是近乎难以理解的。而后者才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不断细分出草场的归属。

    “固定牧场”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牧民根据季节和草场的条件,有意识地划定并使用某一片具体的土地作为长期的放牧区域。

    与完全迁徙式的生活相比,固定牧场意味着有一块相对稳定、定期使用的土地,牧民会长期依赖这块草地来养活他们的牲畜。

    当然,这两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对立,也并非不可转换。

    等到有了固定的牧场划分后,游牧民其实也就开始向半定居的状态转换,每年都可以有一些时节集中在固定的地方。

    这样的半定居生活,对于牧民而言,并非什么实力上的削弱。

    反倒是会使得部族的家族单位更加稳定,这带来了更强的家族依赖和集体意识。

    也是游牧民又一个辉煌时代到来的前兆。

    阿尔斯兰是个聪明人,但受限于教育,他并不能用诗歌一样的优美文字,来描述出放牧生活的艰辛。

    说不出那种与天地、自然、干旱和灼烧酷热进行的抗争,他只知道如自己这样的人,已经造就了一种“高度坚韧的心性”。

    如果说在中古这个时代,农耕的村庄散布在大地上,是夜空中明亮的文明星火,是大海上相隔甚远的孤岛,是沙漠中难得一寻的绿洲。

    但至少农民们是紧紧抱团在一起的,他们或许被荒野所包围,但却绝少踏出熟悉的“文明”。

    而牧民呢?

    在这浩瀚天地间,他们绝大多时候,一个部落的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散布在百公里尺度上的荒野里。

    他们的毡帐是候鸟辗转于荒原,追逐着枯荣交替的草场。

    白灾吞噬整片牧场,他们要割开母马的血管啜饮温血。

    寒风割裂山谷,他们彼此偎依在帐篷中,彻夜聆听夜里狼群嚎叫。

    等到焦阳炙烤大地,又是挤尽牛羊最后一滴奶,以抵御烈日下带来的饥渴。

    三五个人,七八匹马,十数头牛,上百只羊……便是他们世界里的一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甚至见不到同族。

    如此、方才格外好客,因为客人带来了远方的消息,告诉他们真实的世界,远不止牛羊。

    他们是一叶扁舟飘荡在大海,可以说世界的蛮荒、草原的残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