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封弋阳子。”

    “在八王之乱中,嵇绍为保护晋惠帝而遇害。”

    “人生如戏,大概不过如此吧。”

    王昌龄:嵇康与吕安,为朋友丢掉性命,在所不惜。

    钟会其实就是一个小人,加之是贵族公子,拥有天生的优越感。

    自以为会成为嵇康的座上宾,没想到被漠视,这让他怀恨在心。

    此后,钟会伺机陷害嵇康。

    恰好此时,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吕安事件。

    吕安是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吕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吕巽,他垂涎弟媳美色将之玷污。

    而为怕事情败露有辱自己名声与仕途,反污弟弟不孝及谋逆,吕安就被下狱。

    作为好朋友的嵇康,实在不愿见吕安被冤,就只身来到洛阳喊冤。

    没想到正中钟会与司马昭下怀,嵇康受吕安连累,也被投入了大牢。

    钟会这是彻底将嵇康置于死地了,最终嵇康就被司马昭杀害了。

    嵇康死时,年仅39岁,可谓英年早逝!

    万人空巷,三千太学生集体为嵇康求请,最终嵇康从容赴死。

    他在死前以一曲千古绝响《广陵散》向尘世发出了最后的一丝慨叹。

    嵇康生性高雅超俗,不与浊世同流合污,是浊世清风。

    然而在乱世,木秀于林注定是一个悲剧。

    嵇康与其兄嵇喜,就是同一家庭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

    嵇康喜欢老庄学说,喜欢放荡不羁,淡泊名利,不为现世束缚。

    而嵇喜则相反,热衷名利,且官运亨通。

    这与苏轼和苏辙兄弟极为相似。

    苏轼豪放健谈,好开玩笑,口无遮拦,仕途不顺经常遭贬。

    而弟弟苏辙则相反,沉静话少、性格内敛,明哲保身,经常规劝哥,官做得总比哥哥大。

    可见,性格决定的因素很多。

    如嵇康没有嵇喜这样一位哥哥照拂,想必也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魏晋大名士嵇康了。

    而嵇康最大的悲剧无疑源于钟会,宁愿得罪君子,也不愿得罪小人。

    人没有必要同所有人都交好,但也没必要同小人为敌。

    而最终嵇康为了友情,置身陷于危险。

    而这时他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岌岌可危,这是对人性评判的失误。

    嵇康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天际。

    虽光芒万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