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文章很精彩,也迅速传到了唐高宗的手里。

    高宗看了文章,愤怒不已,将王勃赶出京城,免去官职。

    一方面,皇子不学习,整日斗鸡,是败家的征兆。

    一方面,皇子之间明争暗斗,王勃作为官员,还煽风点火。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举行科考,寻找人才。

    王勃闻讯,赶紧备考。

    开考之前,他听到吏部侍郎裴行俭说了一句。

    勃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为了谋生,他通过朋友的推荐,到虢州做了一名参军。

    上任没多久,一个叫曹达的罪犯前来投靠。

    王勃出于好心,就收留了。

    在内心深处,王勃又担心事情暴露,曹达会连累自己。

    惊慌、冲动之中,他加害了曹达,导致自己入狱。

    若不是武则天上位,大赦天下,王勃就看不到天日了。

    一路走来,王勃都没有拒绝,都在接受命运和别人的安排。

    因此一步一步弄丢自己,走向悲催的低谷。

    父亲朋友的一句话,让他得意洋洋。

    父亲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他的努力方向。

    李贤的一句话,可以让他忘记自己的身份,丢开政治,沉迷于玩乐之中。

    裴行俭的一句话,让他放弃一举成名天下的科考机会。

    曹达讨好了几句,让王勃就不知道如何面对现实了。

    什么都来者不拒,其实是一个人在承载别人的命运,也是太在乎别人的言语和脸色。

    不管是碍于面子,还是自己胆小,不拒绝别人。

    反过来就是给自己压力,体现了自己的无能。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从三次拒绝开始。

    当王勃从监狱出来之后,朝廷派人请他继续做官,他果断拒绝了。

    然后他去父亲工作的地方,去尽一份孝心。

    路途上,他遇到了滕王阁重修、才子云集的场景。

    因而,他也加入才子之中,写下了《滕王阁序》。

    对于自己的人生,王勃说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

    原来,最好的人生,是敢于做自己。

    就算清贫,也没有关系,就算没有地位,也坦然。

    无欲则刚的道理,非常明显。

    丢掉了所有的精神压力,也不再为了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