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一样,接连中举,最后光宗耀祖的时候。”

    “没想到,命运似乎对他蒙上了双眼,吴敬梓离仕途是越来越远。”

    胡适: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读懂了《儒林外史》。

    年少时读到《儒林外史》的故事,不无挖苦,不无讽刺,不无嘲笑。

    直到后来,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后。

    读过全本书,才发现书中人物的无奈、心酸和悲凉,又何尝不是现实。

    也许人在年轻时,很难有太深的感触和领悟。

    只有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阅历,方能知晓其中的冷暖和心酸。

    范进五十多岁时,还只是一个童生,家里贫困不堪,甚至连赶考的钱也借不到。

    在出榜前,范进母亲已饿得两眼昏花。

    不得已之下,让范进把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市上卖了,去买几升米煮粥。

    后来范进中举后,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一个人经历的起伏越大,越能看清世态真相。

    周进在中举前,已经六十多岁了。

    曾经周进勉强以教书糊口,后来被众人奚落排挤。

    万般不得已之下,只好随做生意的舅子,到省城记账挣钱。

    当周进中举后,县上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

    不相识的,也作认识。

    曾经瞧不起他的人,也亲自来上门贺喜。

    唯有大喜大悲都经历过了,才能感受到世事的冷暖和变化。

    或许,每一个成年人,曾有这样的体会。

    当身处低谷时,周围充满冷漠和残酷。

    哪怕穷到吃不起饭,没人愿意舍三分情义。

    被逼到走投无路时,没人会给你一条路走。

    可当人身在高处时,周围全是善心和好意。

    毫无交集的人,可能与你攀亲结交。

    曾经形同陌路的人,可能与你呼朋引伴。

    年少时,世人不懂人情的反复和世态的炎凉。

    如今明白,那不过是人性,不必去较真,更不必去在意。

    看清是一种能力,看淡才是更大的智慧。

    读《儒林外史》时,读的是官场,是科举,是秀才们的故事。

    后来才发现,读的不过是眼皮子底下的人和事。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精华,不过是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