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鲁国,孔子由此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旅程。”

    “鲁哀公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但并不任用孔子。”

    “孔子也不求出仕,便在家编修六经。”

    “季康子想要施行征收田赋的政策,孔子表示反对,并且怒斥冉求辅佐季康子谋利的做法。”

    朱棣:孔子周游列国,可惜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重用孔子。

    孔子为了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原因是在祖国鲁国政坛落败,难以容身,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

    因而,孔子希望去其它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效果并不好。

    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到了第一站卫国。

    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卫灵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优待孔子。

    但是并没给孔子什么官职,更没让他参与政事。

    后来有人进谗言,于是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的行动。

    卫国显然呆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打算去陈国。

    在路上,由于误会被人围困。

    逃脱后,孔子就返回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主要是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不稳定,加之孔子也没有其它去处。

    孔子到了曹国,君主曹伯阳没接见他。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他。

    到了陈国,不料陈国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使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差点饿死。

    路过郑国时,孔子在都城与弟子失散,就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颓丧的样子被路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可见,只有卫国君主看得起孔子。

    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国家都受到冷遇。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国,之所以不去几个大国。

    只因为孔子有自知之明,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时局下难以践行。

    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为扩充实力而努力。

    而孔子的重视礼教的那套政治主张和思想理念,与当时动荡纷争的时代难以接轨,当然没有人接受。

    相反,帝王之术和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