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朱棣对之前官员监修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不太满意,年逾古稀的姚广孝先后于永乐二年和永乐九年,受命同文官组织修订《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修订工作历时多年,最终成书皆令朱棣大为满意。”

    “永乐十年,姚广孝回看早年所撰《道余录》,将之重新抄写后对外流传。”

    “其文经流传后,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

    “《道余录》全文从佛教立场出发,引用史实和佛儒两家经典对二程、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说法逐一辩驳,以求儒、道、佛三教共存。”

    “但碍于当时社会奉行程朱理学的传统,《道余录》在明清两代饱受诋毁。”

    姚广孝: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却不能被家乡人理解。

    这些年来,他拒绝了皇上无数次的封赏,一个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

    不是被皇上抛弃,而是被家乡的亲人抛弃。

    皇上登基后的第二年,时任太子少师的他衣着光鲜地回乡省亲。

    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热烈欢迎和奉承拍马。

    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衣锦荣归的弟弟还乡,唯一的姐姐却没有跑出家门迎接。

    当他兴冲冲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时候,发现姐姐家的门关得很紧。

    他从邻居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在家的。

    但是,邻居们不知道,为什么他姐姐关着门不见他。

    对于这个原因,他心中是知道的,那就是因为他在姐姐眼里是助纣为虐的人。

    不仅如此,他年轻时的好朋友也关着门不愿相见。

    好友只托人捎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穷人不与富人相交。

    其实他非常明白,好友不是说自己不配与富人相交。

    而是说像他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好友相交,因为他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充满着血腥。

    想想皇上执政之初,大开杀戒,动不动就灭人的族。

    他也曾劝皇上减少杀戮,可皇上不听,这难道是他的错吗?

    他也曾告诉皇上,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不能杀。

    可是,皇上灭了方孝孺的十族,这也是他的错吗?

    故乡的拒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自此以后,他白天穿官服,照样上朝,晚上就换上僧服,吃斋念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