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师。

    “有人说姜太公见多识广,曾经事奉过商纣王。”

    “商纣王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

    “游说各国诸侯,没有遇到赏识的伯乐,而终于西行归附周文王。”

    “有人说姜太公是个处士,隐居于海滨。”

    “周文王被囚禁于汤阴县时,散宜生、闳夭久闻其名而招请姜太公。”

    “姜太公也认为周文王贤能,又能很好地赡养老人,何不到他那里去呢。”

    “这三个人为救周文王而寻求美女奇物,献给商纣王,以赎回周文王。”

    “周文王因而得以释放,返回周国。”

    “姜太公归附周国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总之他是文王武王的老师。”

    “周文王姬昌从汤阴县脱身归国,与姜太公暗中策划推行德政以倾覆商纣政权,他的事迹多为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

    “姜太公辅佐姬昌积善修德,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

    “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所以后世谈论军事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认为姜太公是这些谋略的本源。”

    “周文王政治清平,尤其明断虞、芮两国的争端后,诗人称颂周文王受命于天。”

    “在随后的数年间,姬昌讨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须,解除后顾之忧。”

    “又讨伐东部的耆国、邘国及崇国,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为灭商大业做准备。”

    “当时出现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谋划筹策的功劳。”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即周武王。”

    嬴政:姜太公于周文王时进入统治集团,成为主掌军政的核心人物。

    商纣王时期,周朝在商朝西方崛起,为了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

    面对周朝不敌商朝的情况,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

    为隐蔽周文王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

    采取建商宗庙以祭祀商王先祖、率领商朝叛国之人臣服于商、向商纣王贡献宝物等手段,制造恭顺商纣王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怀疑之心。

    商纣王赏赐周文王征伐西方大权,而将商朝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为周文王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姜太公深知国家兴亡在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