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这样拿出了诸葛亮的举荐信,怕是会低人一等,这才仅仅将鲁肃的举荐信亮了出来。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当时庞统向刘备进言,表示荆州荒芜残败,而东有吴国孙权,北有曹操,想要三足鼎立难以成功。”

    “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如果真能夺取益州,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而刘备有所顾虑,认为曹操与自己势同水火,曹操急切,自己就宽和。”

    “曹操暴虐,自己就仁义。”

    “曹操诡谲,自己就忠厚,什么都和曹操相反,才可成事。”

    “如今为了益州而失信义于天下,不是可取之道。”

    “庞统再次进言,如今正值权利交替之时,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才行。”

    “况且吞并弱小,实乃常见之事。”

    “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就没有什么有负信义一说。”

    “现在不攻取益州,终究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

    “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这样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取得益州。”

    “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

    “刘璋推刘备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刘备也推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璋为刘备增兵让他攻打张鲁,还让刘备督领白水军,给他很多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苏轼:庞统的建议和刘备的拒绝,依我之见,刘备是正确的。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首次见面回到营寨后,谋士庞统前来询问刘备对刘璋的看法。

    刘备认为刘璋为人真诚,庞统却认为正好可以利用刘璋的这一弱点在下次见面的宴席上暗藏刀斧手。

    这样一来就可以趁机将刘璋杀掉,兵不血刃拿下益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