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部分主力后,也遇到了吴佩孚当初的窘状,这就是典型的上行下效。”

    “孙传芳是怎么背刺吴佩孚的,他的下级就怎么背刺他。”

    “见人心涣散,孙传芳只好求助于吴佩孚。”

    “因为孙传芳的部下,如福建督理周荫人、南京卫戍司令周凤奇等人都是吴佩孚的信徒。”

    “吴佩孚说话比孙传芳好使,不过这时的吴佩孚日子也不好过。”

    “北伐军围攻武昌前夕,吴佩孚逃离战场,跑到了河南信阳。”

    “当时的河南以及直隶南部名义上还归吴佩孚统治,这些地方林林总总大约还有20万人。”

    “看账面数字,吴佩孚实力犹在。”

    “可是这些兵马只是名义上归吴佩孚指挥,真正能调动的可战之兵少的可怜,并且河南的实力派军阀靳云鄂也不听吴佩孚指挥。”

    “论派系,靳云鄂也是直系,不过他不是吴佩孚的嫡系。”

    “并且在讨伐冯玉祥的问题上,他也与吴佩孚有分歧。”

    “吴佩孚为了打冯玉祥,可谓是倾其所有,靳云鄂公开叫板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如此一来,吴佩孚、靳云鄂二人也就结下了梁子。”

    “之前吴佩孚兵强马壮,靳云鄂不得不忍耐。”

    “现在吴佩孚狼狈不堪,靳云鄂决定报复。”

    嬴政:这上行下效还真是讽刺,前有孙传芳背叛吴佩孚,后面孙传芳的下级就有样学样。

    有什么样的将领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士兵,这话说得一点也没有毛病。

    说来说去,孙传芳落得如此境地,也是自己活该。

    要是一开始就和吴佩孚联合抗击北伐军,也不至于落得被北伐军逐个击破的下场。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孙传芳战败后面临人心涣散的局面,他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兵强马壮的时候,部下自然没有什么不该有的异心。

    可一旦战局不利,昔日被压制的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有人背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比如靳云鄂,原先有矛盾分歧不得不忍耐下来。

    但吴佩孚一旦遭遇大败,靳云鄂定然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就在吴佩孚进入河南后,靳云鄂曾下令,凡通过他防区的军队一律缴械,吴佩孚的卫队因此被缴械。”

    “吴佩孚闻讯勃然大怒,要调集兵马与靳云鄂火拼。”

    “靳云鄂毫不示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