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他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干了这么长时间,有了足够的政治经验才开始推动大明的改革。

    就这样的情况,他还遇到了反对派的大力阻扰,就更不用说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康有为。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话,康有为要是仅仅只有这些资本,恐怕变法革新也会以失败告终。

    “1895年甲午战败,日方点名要求李鸿章谈判。”

    “李鸿章急电,日方限三日内签订条约,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赔偿两亿两白银。”

    “保守派为代表的大臣坚决不同意,台湾民众更是反应激烈,哭声震天。”

    “然而日本已经占领辽东,威胁不签条约就打到北京。”

    “由于甲午年是慈禧60大寿,该年特别加试举人考试,隔年加试进士会试。”

    “康有为在那次考试中举,并在签订条约的那年和各省举人一起云集北京参加会试。”

    “此时反对签订条约的李鸿章的反对派,悄悄把李鸿章要签订卖国条约的情报泄露给了各种举人,并鼓动他们上书。”

    “各省举人群情激奋,一波一波,摩肩接踵,前仆后继,纷纷联名上书拒签合约,要求严惩李鸿章。”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而骗过了历史学家几十年。”

    “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康有为、梁启超确实也组织上书,但只是众多上书中的一个。”

    “而且由于光绪批准条约已成定局,很多人中途退出,并没有把上书给投递出去。”

    “康有为虽然没有投递,但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设银行、筑铁路、开矿山、建工厂、组商会、译书籍、办新校、开报馆、革官职。”

    “资产阶级改良派借着甲午战败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康有为也得以高中进士,正式进入了官场。”

    康有为:之所以把公车上书宣传成是自己所主导,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变法革新的队伍,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顽固派的力量太强大,他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推动改革往前迈一步。

    他正苦于自己的名声不够大,吸引不到太多人的目光。

    好在甲午战败的消息给了他千载难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