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将这一套东西运行起来。

    在这个阶段,联盟反而会引入一些市场因素。国有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联盟也并不是直接全部割走的,而是会放到企业自己手里。联盟割韭菜的方式,是按照各地区情况的不同,在标准定价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

    那些刚刚起步、刚刚恢复的产业,联盟会在标准定价的订单收购方面,上浮一些数字,有的甚至能够达到100%的上浮程度,为的就是能够让产业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再加上联盟前期在重建星球上的一些资金投入,联盟官方主导的整合原有产业,并综合本地情况以及周边的贸易环境还有联盟的整体需求,重点发展一些支柱产业。

    这些加起来,就基本构成了联盟对于那些新收复星球的整体扶持政策。

    三板斧下去,一颗在之前的动乱之中问题颇大的世界,往往还真的就能够迅速的踏入正轨。

    至少拥有起码的社会秩序;生产力在恢复;民众能够看到未来更好生活的希望。

    但这种扶持的持续时间,往往不会太长。半年、一年,最多不过两年。

    到时候,联盟投资就会减少,对于企业的订单价格,也会转为标准定价。

    到这个时候,其实联盟还是没挣到利润。按照标准定价收购货物,那肯定不挣钱。充其量赚那一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消费税,这些收入基本上都拿来购买本星球的产出了,甚至联盟中央还得贴点钱进去。

    但只要走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就能够说,这个星球不再是联盟的包袱了,已经踏入正轨。

    当然,也有经历过扶持政策后,达不到标准状态的。那联盟政府就会启动问责程序,看看情况到底是因为什么。

    往往,星球的执政官,就得挨罚了。

    不管是管理不到位,生产恢复不如预期;内部民众支持力度不够;本土权贵死灰复燃,反抗联盟统治;星球内部持续有暴乱,没有安稳下来,有军事威胁……

    总之,甭管是什么问题,执政官是跑不了的。然后,再因为具体问题,去找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生产部门、军方的麻烦。

    除非是因为星球之外的总体环境发生了客观变化,导致的不达预期,否则责任跑不了的。

    这一套,联盟的行星执政,跟帝国的行星总督,有点类似,都是大权在握,都是全权负责。但差别是,帝国只要你给帝国税交了就完事了。但联盟,考核可太细致了。有问题,就全要揪出来,并且真的要担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