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反对了。
不过,如何改革,还是在早朝上商议了好几天。
最终决定缓慢改革,以免用力过猛。
而且还要照顾当下的儒生。
待这个模式渐渐成熟之后,再进一步彻底改革。
李逍觉得,这种方法可取,便同意了。
最终,科举变成了半科举,半国考的模式。
科举的府试、乡试依旧不变。
但是会试变了,变成了国考。
也就是说,当代读书人,还能保持一些优势,以秀才的身份参加接下来连续五年的国考。
享受和北平高中毕业生才能参加的国考一样的待遇。
算得上格外开恩,如果五年之后还没考上那就没办法了
公布天下后,这些学子也欣然接受了,甚至还有些惊喜!
因为他们发现,国考的录取率跟之前的科举考中进士比,提高了太多太多了!
现在国考是根据眼下全国各地缺少的官员,进行上报,然后根据缺少的名额,进行录取。
比如如果全国各地缺少一千名官员。
那么本次国考,就录取一千人。
以前科举的时候,靠成了第一千名,只能想屁吃。
但现在大不相同了。
哪怕是考了第一千名,也是能混一个官当当的。
只不过是官大官小的问题。
最差的官,就是舍区的舍员,官从十三品。
没错,以前品阶最差的官是九品,号称九品芝麻官。
但现在,朱元璋活过来之后,精神大好,根据李逍的想法,要求朱棣,直接把吏给取消了,现在所有的吏都成了官。
就连打更人那样的衙门,现在成为打更人都是官。
号称十三品芝麻官
现有的吏员是高兴的,因为他们从吏变成了官。
从不入流,变成了吃皇粮。
不过对现在的官员来讲,他们就有些不情愿。
因为这些吏员当中,有不少业务能力十分强悍的,搞不好以后会爬在他们的头上.
另外就是,这吏员以后不能凭借关系进来了。
吏的职位是可以继承给后代,也可以凭借关系运作。
但按照李逍的做法,几乎就是逢进必考。
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不少人想法子反对,但朱元璋那是什么脾气,容不得他们反对,事情就直接这么
不过,如何改革,还是在早朝上商议了好几天。
最终决定缓慢改革,以免用力过猛。
而且还要照顾当下的儒生。
待这个模式渐渐成熟之后,再进一步彻底改革。
李逍觉得,这种方法可取,便同意了。
最终,科举变成了半科举,半国考的模式。
科举的府试、乡试依旧不变。
但是会试变了,变成了国考。
也就是说,当代读书人,还能保持一些优势,以秀才的身份参加接下来连续五年的国考。
享受和北平高中毕业生才能参加的国考一样的待遇。
算得上格外开恩,如果五年之后还没考上那就没办法了
公布天下后,这些学子也欣然接受了,甚至还有些惊喜!
因为他们发现,国考的录取率跟之前的科举考中进士比,提高了太多太多了!
现在国考是根据眼下全国各地缺少的官员,进行上报,然后根据缺少的名额,进行录取。
比如如果全国各地缺少一千名官员。
那么本次国考,就录取一千人。
以前科举的时候,靠成了第一千名,只能想屁吃。
但现在大不相同了。
哪怕是考了第一千名,也是能混一个官当当的。
只不过是官大官小的问题。
最差的官,就是舍区的舍员,官从十三品。
没错,以前品阶最差的官是九品,号称九品芝麻官。
但现在,朱元璋活过来之后,精神大好,根据李逍的想法,要求朱棣,直接把吏给取消了,现在所有的吏都成了官。
就连打更人那样的衙门,现在成为打更人都是官。
号称十三品芝麻官
现有的吏员是高兴的,因为他们从吏变成了官。
从不入流,变成了吃皇粮。
不过对现在的官员来讲,他们就有些不情愿。
因为这些吏员当中,有不少业务能力十分强悍的,搞不好以后会爬在他们的头上.
另外就是,这吏员以后不能凭借关系进来了。
吏的职位是可以继承给后代,也可以凭借关系运作。
但按照李逍的做法,几乎就是逢进必考。
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不少人想法子反对,但朱元璋那是什么脾气,容不得他们反对,事情就直接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