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缇骑和探事将两座王府团团围拢而住,开始派人搜索相关谋反证据。

    一时间人心惶惶,都在暗暗侧目,尤其是先前恭请崇平帝退位的翰林科道,更是提心吊胆。

    如果不是贾珩这位向来“好脾气”的锦衣都督审案,只怕不少人早就收拾金银细软,离开神京府城,亡命天涯。

    ……

    ……

    宫苑,大明宫,含元殿

    崇平帝这厢也用罢午膳,端坐在红木御案之后,拿起一份奏疏阅览着,说道:“京中最近风向如何?”

    “陛下,卫国公已经照着供词,派遣锦衣缇骑抓人去了。”戴权小心翼翼说道。

    崇平帝面上倒是看不出喜怒,沉吟说道:“子钰行事公正,应不会挟私仇而行陷害、株连之事。”

    放下手中的奏疏,沉声道:“都察院那些御史,还有附逆齐王的朝臣,名姓可有记录?”

    昨日,灞桥之上,一众文武朝臣齐声请他退位的声音,他至今难忘。

    戴权低声道:“奴婢已经派内卫详录其名,密切监视起来。”

    崇平帝温声说道:“这些人尽数拿往诏狱,让子钰去审,审个水落石出!”

    一点儿都不脏手,太过爱惜羽毛也不太行。

    戴权心头一凛,拱手称是。

    待戴权离去,崇平帝这才看向条案上的奏疏,正是内阁首辅韩癀的辞疏。

    崇平帝默然片刻,没有理会,而是向一旁扔去,算是留中不发。

    一般而言,内阁首辅辞职,显然不会一次而定,而且天子会下旨挽留,但后续奏疏还会再递上两次。

    而此刻,崇平帝只是对辞疏留中不发,并没有下旨挽留,显然已表明了自身态度。

    而随着时间过去,内阁首辅韩癀上疏辞官的消息,也自通政司如风暴一般传遍整个神京城。

    难免让京城中的大汉官员,一下子联想到刚刚发生的齐王与忠顺王父子谋反一案。

    贾珩这边儿在锦衣府中一直审问相关案犯,根据多人口供,不停拿人、拷问口供。

    直到近傍晚时分,锦衣府亲卫李述道:“都督,戴公公让人递送过来一份名单,说是昨日逼迫圣上退位的朝臣。”

    贾珩沉吟片刻,问道:“有多少人?”

    李述道:“有三四十人,戴公公说,圣上之意,将人抓起来,押入诏狱审讯。”

    贾珩轻声道:“先押入诏狱罢,等会儿我进宫见过圣上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